合理化與自我欺騙
從很年輕時就體會到,人人都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,因此就不再嚐試說服別人,改變別人,更不會期待別人會「自我反省,誠心道歉」,若真的有人能面對自己過去的錯誤,那是「賺」到的,多年來我會不斷提醒自己,「不要對別人有期待」。
這種合理化的行為,在心理學上當然會有很完整的論述,但是即使我們沒讀過心理學,從小看的「伊索寓言」故事裡吃不到的葡萄一定是酸的,不也是在告訴我們這一件事嗎?
合理化自己的行為,換句話說,就是我們不斷在自我欺騙,有研究者探索組織為什麼會道德敗壞,發現用「委婉措辭」來自我欺騙是主要因素,「無限賽局」這本書的作者。賽們˙西奈克就認為,委婉措辭使我們能與自己的決策或行動帶來的影響保持距離,我們就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厭惡或難以忍受。
比如說,程式設計師會說「透過遊戲化提升使用者體驗」比「我們找到方法可以讓大家對我們的產品成癮,進而提高業績,讓公司賺錢」更容易讓人接受。不管是任何…..全文請見連結
https://vocus.cc/article/60f4037efd897800016620ac